查看原文
其他

观点 | VR产业在国内发展如何?

2017-05-0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

再不点蓝字关注,机会就要飞走了哦

一、国内VR产业有哪些特征?

1、市场规模总体体量仍然较小,但潜力巨大

 

我国VR市场规模总体体量仍然较小。知萌咨询在《2016年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》中称,我国购买过VR设备的重度用户仅为96万人。同时,国内VR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,概念普及率不高,消费市场还较为冷淡。据百度指数对“VR”这一关键词的监测,其搜索热度明显低于Xbox One和PS4。但不少机构都预测,我国VR产业市场规模潜力巨大。速途研究院的《2015年VR产业发展报告》估算,预计2020年VR市场规模将接近600亿。艾媒咨询的《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0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50亿元。还有分析报告预测,从2015年到2020年,我国包括VR眼镜及其他同类设备的用户将从38.6万增长至3000万。

 

2、投融资整体处于A轮前阶段,但日趋活跃

 

从投融资阶段上看,目前我国VR项目的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和Pre-A轮。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对VR企业仍处在谨慎观望状态。从投资主体上看,上市公司表现活跃。在VR投资领域上,上市公司具有投资金额大,A、B轮领投居多等特点,参股并购等投资方式均逐渐增多。从投资项目上看,资金集中布局在产业链的设备端和内容端。2015年,虽然包括硬件设备、内容制作、发布平台等VR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项目获得融资,但设备和内容更受到资本青睐。具备核心技术和较强技术壁垒的项目,游戏、影视以及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内容应用项目,相对更容易获得投资。

 

3、生态圈初步形成

 

现阶段,我国VR产业发展正在由用户、技术、硬件、内容、开发者、渠道、资本等力量共同推进,一个良性VR产业生态圈已初步建立,并正在形成一条集工具设备、行业应用、内容制作、分发平台、相关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。

 

从产业格局上看,形成了地域以一线城市为主,厂商以初创小公司为主,变现方式以线下体验馆为主的发展态势。目前,我国VR厂商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初期以初创小公司为主,后期也有大的上市公司进行参股和并购。相较国外科技巨头高投入、长周期的VR开发模式,国内大部分小规模初创企业的VR开发具有投入较少、周期较短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等特征,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。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(VR)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近年来国内VR线下体验馆数量增长迅速,全国已超过2000家。

 

从产品形式上看,头戴式VR设备是市场主流产品,游戏和影视是市场主要内容。目前我国市场上的VR设备主要分为VR头盔、VR眼镜和VR一体机三种,前两种均可归为头戴式VR产品,占据市场主流。而目前国内VR平台有约3500款内容产品,其中VR游戏约800款,58.6%来自PC平台,41.4%来自移动平台;VR影视约2700款,52.8%是全景视频,47.2%是非全景3D视频。

 

4、国际AR硬件商纷纷入华

 

从投资金额来看,阿里在AR领域投资了Magic Leap,Infinity,镜片公司Lumus和最新公布的Wayray公司,而腾讯、联想仅排其后,此外,还有不少实业公司加入。从CES上来看,2017年,中国企业在AR上的巨额投资将显出初步成效。在CES上的主流眼镜厂商,尤其是以中资为主的,都计划将2017年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时点。


二、国内的VR产品主要有哪些?

1、VR硬件 


目前国内VR硬件投资市场以输出设备为主,市场上主要产品可以分为移动端VR、PC端VR和一体机。

 

第一,移动端VR。国内移动端VR厂商有暴风魔镜、焰火工坊等。在中国VR设备市场,基于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以及庞大的用户规模,移动VR被很多人认为是未来的主流VR设备。另外由于移动VR设备相对来说技术含量较低、成本不高,使得移动VR设备推广更为迅速。但在消费者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体验上来说,就要比pc端设备和一体机低很多,尤其是目前技术还在发展阶段,VR内容较少,较低的舒适度和体验感会影响消费者对移动VR产品的评价。而且目前VR眼镜盒子严格上来说并不能算真正的VR设备,仅仅在透镜上与VR有所关联。

  

第二,PC端VR。国内当前在制作PC端VR的厂商有乐相科技、蚁视科技、3Glasses等。虽然PC端VR头盔相对于移动VR存在操作繁琐、价格昂贵、携带不便等困难,但其绝佳的体验感让消费者体验到VR技术真正的魅力。以Oculus Rift为例,相比于Grea VR,Rift有定位追踪功能、更深层次的游戏体验和高保真环境。

  

目前PC端VR还存在许多问题。我们使用PC端VR需要一定的空间以及多项设备包括PC、传感器的链接,并且VR设备对PC的硬件要求也很高。如HTC VIVE最低PC配置要求是酷睿i5+GTX970,Oculus Rift也类似。但是,目前微软、video等各大公司正在努力优化显卡,VR对pc硬件的要求也会随着技术的提升而降低,并且VR目前在努力发展云端技术,未来或许并不需要再连接PC。

 

第三,一体机VR。相较于市场上的手机盒子以及依托电脑输出的VR产品,一体机更符合人们对VR的认知。VR一体机是具备独立处理器并且同时支持HDMI输入的头戴式显示设备。具备了独立运算、输入和输出的功能。VR一体机需要具备独立的运算处理核心,因此具有更高的研发难度。目前国内基本没有相关芯片制作厂商,一体机VR发展缓慢,短期无法形成较大市场规模。

  

相比于PC端VR,一体机的便携性和易用性会比VR头盔好很多,后者需要坐在电脑前连一根线到头盔,还需要鼠标键盘来操作;另外,一体式的VR的软硬件都可以进行定制,从而达到最优的用户体验;同时一体机VR在人机交互上较移动端VR会有优势,在存储和续航方面能有更好的优化,同时可以更好地切换在线内容与本地内容;它不限于移动端,也能接入PC的内容。

 

2、VR内容

 

目前国内的VR产业发展集中在硬件设备领域,各种硬件产品层出不穷,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内容的极度缺失,这让VR行业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。当前VR内容多为小型团队进行开发,游戏策划、对战数值等都有着各种问题,使得整个VR内容处于无亮点的重复开发,内容的乏味可陈,大大地降低了用户的粘性。大型互动式的网游尚未产生,没有大量优质的原创VR内容,无法激活用户兴趣。

  

而VR产业想要真正发展起来,必须保证足够量的优质内容,结合硬件发展,形成自己的产业链。而要建立牢不可破的产业链,具有一定IP资源、互动性强且游戏设计经验丰富的大型游戏开发团队将成为VR产业链中最佳内容供应方,同时全新的制作方式和思路也带给创业团队优秀的机会。因为今年它不仅是一个概念,它在很多行业都有着实际应用,确实是虚拟现实突破最大的一年,比如医疗、旅游、娱乐、直播等等有很多的新内容出现。有一个问题是现阶段好多VR内容质量特别差。原因很简单,市面上所有硬件和软件都不成熟,VR出现时间也较短,要开发出针对于VR设备的成熟内容,时间是必需品。


三、国内VR未来发展如何?

1、PC端头VR将是短期主流,一体机将后来居上


移动端强调趣味性和移动性,PC端强调逼真性。PC端是目前最被推崇和看好的VR形态。因为它有着高配置,体验效果极佳。目前市场上PC端的VR设备也是最多的,VR体验做得好才有人买单,如果只贪便宜,不注重质量也会拉低VR行业的水准。许多市面上价格便宜的VR设备体验不佳,这可能会让公众对VR失去信心。如今国际大厂在努力将VR做好也可以看出未来VR的主要形态将会放在PC端上。

 

相对而言,虽然被众多手机厂商捧起的移动VR更方便,但在体验上与PC端产品相差很大,而且目前移动端VR更多的仅仅是手机盒子,很多专业人士都表示这不是真正VR设备,其带给用户的体验也与预期相差甚远,在VR最主要的沉浸感和交互性方面难以达到用户标准。其次,VR手机盒子因为要适配各种手机,难以满足多数人需求。而作为技术含量最高的VR一体机,既包含了移动VR的方便性和便捷性,同时也包含了PC端VR的高体验感,在VR领域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产品。但目前由于技术限制,一体机最重要的处理芯片研发不足,市场上也缺乏相关厂商,在内容缺失和智能化程度低等一系列现状下,一体机距离人们理想中的效果还有一段路要走。

 

2、VR产品三年内有望普及


国内VR市场热度虽然仅次于美国,但在宣传普及力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。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VR,也没有真正接触过VR。目前国内主要的宣传手段更多地依靠线下体验店,但由于价格、数量等问题,传播的效率依然不足。根据投中研究院分析,短期内VR产品想要普及,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,更应注重广告宣传和网络传播手段,依靠BAT等互联网巨头向消费者们普及VR概念,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。并且VR设备成本也需要控制在用户能够接受的范围内。

 

无论如何,VR的价值会逐渐被人们接受,它难以替代的作用也会使得VR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块。智能手机从出现到普及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,相信VR也会在三年时间内走进人们生活,人们无论是在娱乐还是工作上,都可以享受到VR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。

 

3、硬件端龙头初显,内容端机会犹存


就国内而言,硬件市场已经有乐相科技、暴风魔镜等产品较为成熟的厂商,他们拥有巨大先发优势,几乎已经形成垄断局面,而且硬件对资金要求较高,留给创业团队的机会已经不多,大批硬件创业公司的死亡也表明VR硬件领域生存艰难,而VR内容制作市场相对来说更适合初创团队进入。目前VR内容方面尚缺少标杆性产品,也没有统一的标准,且内容相比硬件来说更具多元化,依靠小规模团队也能制作出具有竞争性优势的产品。可以预计,未来VR市场很可能会是硬件厂商几家独大,内容厂商百花齐放的场面。


本文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腾讯研究院AI联合课题组出品,原载于CAICT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。

作者简介

刘耀华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。联系方式:liuyaohua@caict.ac.cn。


推荐阅读

观点 | 大火的“区块链”究竟是什么?


活动 | 《智能硬件产业图谱及典型企业名录》面向产业征集案例啦!


好文章,快分享,一起涨姿势~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